试用申请

园区名称

联系人

联系方式

手机号格式错误
新闻详情
返回
资讯详情

没有产业,何来园区?运营即招商!

2025-04-17

国家统计局与戴德梁行联合监测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产业园区平均空置率攀升至62.8%,较五年前增长27个百分点。如此高的空置率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问题?

一、空置率悖论:被误读的供需关系

产业园区空置率本质是"产业空心化"的镜像反映。剑桥大学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提出的"空间生产周期理论"指出,当园区开发脱离产业培育规律,将陷入"空间生产过剩—资本回报下降—运营能力衰退"的死亡螺旋。当前62.8%的空置率,实则是产业生态缺失的必然结果。

 

运营缺位的四维困境。价值认知错位,78%的园区管理者仍将运营等同于物业管理。服务能级断层,据戴德梁行2023产业白皮书数据,仅23%园区具备产业链招商能力。资本闭环缺失,83%园区停留在"土地财政"模式,未能建立产业投资生态。数字工具匮乏,智慧园区运营管理系统覆盖率超60%,但数据应用率不足15%。点击获取园里园外智慧园区解决方案

二、从"空间租赁"到"价值共生"

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正在从传统的“空间租赁”向“价值共生”转变。据戴德梁行2024数据,对长三角20个标杆园区的财务模型分析,顶尖园区的价值构成呈现显著分化:产业服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越空间租赁(28% vs 32%),技术转化服务成为利润核心,利润率超60%;数据资产变现能力显现,企业画像系统使招商效率提升40%。点击获取园里园外数智运营解决方案

以苏州某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例,该园区通过构建“载体租赁 + 股权投资 + CRO服务”的三维盈利模式,实现了从单一物业租赁向多元产业服务的转型。园区不仅为企业提供物理空间,还通过股权投资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,同时利用CRO服务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,形成了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园区的盈利能力,还吸引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入驻,推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。

三、运营能力的护城河

借鉴波士顿矩阵理论,园区需建立“三维度产业筛选模型”:

· 区域竞争力指数:基于区位熵、区位商的产业适配度评估,精准定位园区的产业方向。

· 要素禀赋匹配度:对土地、能源、人才等要素供给进行仿真模拟,确保园区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。

· 价值链占位策略:聚焦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环节,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。

园区运营能力的四阶跃迁:
· 空间运营商→产业组织者:建立“招商 - 服务 - 投资”三位一体能力,从单纯的物业管理向产业服务转型。
· 成本驱动型 → 价值创造型:从租金让利转向增值服务收益,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业服务实现盈利。
· 物理空间思维→数字孪生思维:构建产业大数据决策系统,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运营效率。
· 短期绩效导向→长期生态思维:建立10年期的产业培育计划,注重园区的长期发展和生态建设。

四、运营即招商

斯坦福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23年的研究显示,优质运营可以产生3.2倍的招商杠杆效应。深圳某智能制造园区通过构建“技术经纪人 - 概念验证 - 中试加速”服务体系,实现了以下成果:

· 企业主动入驻率提升至79%;

· 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成本降低63%;

· 孵化项目产业化周期缩短40%。

当运营进入成熟期,将形成自增强的生态循环。参考苏州工业园'空间开发与产业培育双轮驱动'经验(商务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评估第1名),其通过'产业大脑+资本纽带'的运营体系,实现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值突破150亿元,这一密度是同类园区的2.3倍(赛迪顾问2023年数据)。

五、结语

当物理空间开发触及天花板,运营能力正成为园区价值的核心决定因素。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维度:

· 数字化能力:构建运营管理系统与产业大脑,提升园区的数智运营服务水平。

· 资本化能力:打通“基地 + 基金”的价值闭环,实现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。

· 生态化能力:培育“企业共生体 + 产业创新圈”,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。"

产业运营不是比拼租金折扣,而是精于编织产业网络;不是追逐短期绩效,而是构筑持续增值的产业生态。在这个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,"运营即招商"的本质,是以终为始的价值创造——让每寸空间都应生长出超越物理形态的财富密码。在数字化与生态化的双轮驱动下,重构中国产业园区的价值坐标系。